撕掉标签不被定义依然是“哲式音乐”
张信哲说,当撕掉所有的标签,重新成为另外一个人的时候,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快乐,不受束缚,不被定义,这是他一直所追求的,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以此为内核完成一张专辑。
在张信哲看来,一个好的歌手不应该被音乐风格所束缚。其实在张信哲过往的音乐作品中,他也做过很多尝试,只是没有被大力宣传或者没有被注意到。“这次我只是反其道而行,先让大家听到这些实验性很强的音乐。所以这一次的改变,我没有感觉不适应,反而是更能够放手地去把一些东西尽量做到极致。”
虽然熟悉张信哲的歌迷都觉得这张专辑“很不张信哲”,但张信哲坚信他的歌内核没变。
“始终是我,由我来串起12首歌的音乐故事与个性,我一方面希望让大家听到我多面的、不一样的音乐,另一方面也希望透过我的声音,将这些不同类型的音乐做一次统一的梳理。因为我一直说,我不希望传达‘张信哲在尝试某种音乐类型’的状态,我希望的是,这些类型的音乐在我的专辑里,透过我的演绎,变成属于我的‘哲式音乐’。”
张信哲说,这张专辑算是一次“打破标签”的宣言,如果还有机会做下一张专辑,他依然会继续“撕标签”。
为了精准传达当下的状态和心声,张信哲尝试自己作词,完成了《戒了》的歌词,并参与了《Fabulous》歌词创作,正如他在歌中所写:“晨星坠落的光成为我自己 还是再找回你……爱需要理智 简单的喜欢是放肆……终会有一次我还能找回我最真实的名字……”
表达了他想要撕掉标签、完全释放、活出真正的自我的决心,“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,最清楚自己想要挣脱、抛开什么。所以这一次也是因为参与专辑的整个制作过程,会逼着自己去做一些突破或者平时没有太在意的东西。”
张信哲特别提到歌曲《属于我们的故事》,这首歌不仅讲述了亲情、友情与爱情交织的情感碎片,还探讨了陪伴的意义,更在演唱会现场因歌迷的热情互动而焕发新生。“我觉得人的一生当中,不断在经历各种故事,也因为各种故事的累积,成就了后来的自己。”
变与不变的人生做好随时“消失”的准备
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积累,张信哲更加清楚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,处在怎样的位置,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、不要内耗。
张信哲坦言,到了一定的年龄,所要承受和面对的都有了变化,比如亲人、朋友的离世,经历了这些之后,会促使自己去思考这件事情。也让他更懂得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死亡和分离,“倒不是焦虑,而是说你必须要随时准备好面对。这是年纪大了以后一定都会面临的事情,所以对我来说会更珍惜当下,珍惜自己身边的人,反而没有时间去管外界的声音包括网络上各种奇怪的言论。因为那些毕竟不是你的真实生活。”
张信哲也将这一议题转化为艺术表达,新专辑中的《或许只有我看见》,表面上是一首情歌,但其深层却包含生死:当“撕掉标签”去体验平凡人生的一切,包括美好与黑暗,最终发现原来人不可避免的终点就是死亡,“或许只有我看见的意思是说,其实我并不是看见一个爱情的结束,而是说看见的是人生的终点,所以说这张专辑就是一个认识自己、跟自己和解、重新找到自己位置的一张专辑。”张信哲说,新专辑的歌曲有很多“弦外之音”,他希望听众在旋律之外感受更深层的生命对话。
一直在寻求音乐上的改变,但有一点是张信哲出道至今一直没变过的:始终不习惯完全暴露在大众的眼光下。“这部分一直是我没有习惯的状态。”
张信哲解释说,最初步入歌坛仅仅是爱唱歌,想唱歌,完全没有要当明星、成名成腕的心理,“我那个时候其实只是抱着一个打工、赚学费的心态,没想到后来有机会发片,然后一直走到现在。”
张信哲说这种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的状态会让他很有压力,所以他一直渴望像普通人一样过自由不被审视的生活,期待旅行中可以一直独享的安静。如果不需要工作,他甚至可以一直宅在家里不出门不社交,但他也感恩作为公众人物从未被过分打扰。“这是我目前一直在平衡的部分。如果我的工作或者对音乐的热情仍然存在,那么我可以说服自己去面对这样的压力。”他也坦言已经做好随时“消失”的准备,“如果真的哪一天这个部分的热情没有了,那我也不会有太多的留恋。”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寿鹏寰